與用于日常手機和電動汽車的傳統(tǒng)鋰離子電池相比,固態(tài)電池(SSBs)具有重要的潛在優(yōu)勢。在這些潛在優(yōu)勢中,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快的充電速度。由于沒有易燃有機溶劑,固體電解質分離器還可以提供更長的壽命、更寬的工作溫度和更高的安全性。SSBs的一個關鍵方面是其微觀結構對質量傳輸驅動的尺寸變化(應變)的應力響應。在液體電解質電池中,正極顆粒中也存在成分應變,但在SSBs中,這些應變導致膨脹或收縮的電極顆粒與固體電解質之間的接觸力學問題。在陽極側,鋰金屬的電鍍在與固體電解質的界面上產生了自己的復雜應力狀態(tài)。SSBs的一個關鍵特征是,這種電鍍不僅可以發(fā)生在電極-電解質界面上,而且可以發(fā)生在固體電解質本身、氣孔內或沿晶界。這種受限的鋰沉積形成了具有高靜水壓應力的區(qū)域,能夠在電解質中引發(fā)破裂。盡管SSBs中的大多數故障是由機械驅動的,但大多數研究都致力于改善電解質的離子傳輸和電化學穩(wěn)定性。為了彌補這一差距,在這篇綜述中,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Sergiy Kalnaus提出了SSB的力學框架,并審查了該領域的前端研究,重點是壓力產生、預防和緩解的機制。相關論文以“Solid-state batteries: The critical role of mechanics"為題,發(fā)表在Science。
具有高電化學穩(wěn)定性的固體電解質與鋰金屬和離子電導率高于任何液體電解質的硫化物固體電解質的發(fā)現(xiàn),促使研究界轉向SSBs。盡管這些發(fā)現(xiàn)已經播下了SSBs可以實現(xiàn)快速充電和能量密度加倍的愿景,但只有充分了解電池材料的機械行為并且將多尺度力學集成到SSBs的開發(fā)中,才能實現(xiàn)這一承諾。開發(fā)下一代固態(tài)電池(SSBs)需要我們思考和設計材料挑戰(zhàn)解決方案的方式發(fā)生范式轉變,包括概念化電池及其接口運行的方式(圖1)。采用鋰金屬陽極和層狀氧化物或轉化陰極的固態(tài)鋰金屬電池有可能使當今的使用液體電解質的鋰離子電池的比能量幾乎增加一倍。然而,存儲和釋放這種能量會伴隨著電極的尺寸變化:陰極的晶格拉伸和扭曲以及陽極的金屬鋰沉積。液體電解質可以立即適應電極的體積變化,而不會在電解質中積聚應力或失去與陰極顆粒的接觸。然而,當改用SSBs時,這些成分應變、它們引起的應力以及如何緩解這些應力對于電池性能至關重要。SSBs中的大多數故障首先是機械故障。SSBs的成功設計將與材料如何有效地管理這些電池中的應力和應變的演變密切相關。要在SSBs中實現(xiàn)高能量,最重要的是使用鋰金屬陽極。從以往來看,鋰金屬陽極一直被認為是不安全的,因為鋰沉積物有可能生長,鋰沉積物會穿透電池,導致短路和隨后的熱失控。解決鋰生長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是使用固態(tài)電解質(SSE)代替液體電解質,因為它具有機械抑制鋰枝晶滲透的潛力。然而,原型固態(tài)鋰金屬電池的實際經驗表明,即使是強的電解質材料,鋰也具有不同尋常的滲透和破裂傾向。解決陰極-電解質界面和鋰-電解質界面挑戰(zhàn)的關鍵是清楚地了解涉及電池相關長度尺度、溫度和應變率的所有材料的力學原理。圖 1.鋰金屬SSBs及其相應的力學和傳遞現(xiàn)象的示意圖由于鋰傳輸和沉積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局部應力,因此考慮鋰金屬和SSE中可能的應力消除機制至關重要。目標是激活非彈性或粘彈性應變以降低應力大小。這種激活機制在不同類別的固體電解質和金屬鋰中是不同的。固態(tài)電解質是否能夠管理由氧化還原反應施加的應變引起的應力將取決于在所施加的電流密度(應變率)和工作溫度下操作應力消除機制的可用性。當非彈性流無法在特定的長度和時間尺度下激活時,應力通過斷裂進行釋放。SSBs中的主要應力來源包括(i)Li鍍入固體電解質中的缺陷,(ii)由于固體電解質約束的陰極顆粒膨脹而產生的應力,以及(iii)外部施加到電池上的應力(典型的應力)。SSBs工程的目標是采用能夠在SSBs中可逆變形并限制應力而不產生斷裂的電池材料組合。雖然通過擴散流或位錯滑移來限制應力累積是金屬鋰的合適機制,但陶瓷電解質在室溫下不會激活滑移系統(tǒng),而是會斷裂。在這種情況下,材料的增韌不是通過位錯的產生而是通過移動現(xiàn)有位錯來實現(xiàn)的。因此,關鍵是有意在材料中引入高位錯密度,以便有可能在裂紋端周圍的小體積中找到足夠的位錯(圖 3)。具有高抗斷裂性的非晶固體電解質的一個例子是鋰磷氮氧化物(Lipon)。使用這種非晶薄膜固體電解質構建的電池已成功循環(huán)超過10,000次,容量保持率為 95%,并且沒有鋰滲透 (6。此外,已證明電流密度高達10 mA/cm2。對無定形Lipon力學的研究有限,但表明制備成薄膜時材料堅固。Lipon具有一定程度的延展性。這種延性行為在中得到了進一步揭示,表明Lipon可以在剪切中致密和變形以降低應力強度。圖 3.通過非晶材料中的致密化和剪切流動觸發(fā)塑性,并通過在結晶陶瓷中引入位錯來增韌,從而避免斷裂對離子傳導非晶材料和玻璃的變形行為和斷裂的研究相當有限。然而,在Lipon中,室溫下觀察到與LPS玻璃類似的部分恢復。根據分子動力學(MD)模擬,有人提出Lipon中的致密化是通過P-O-P鍵角的變化而發(fā)生的。這種結構變化可能是可逆粘彈性應變背后的原因。然而,由于MD方法無法實現(xiàn)時間尺度,模擬致密化恢復是不可行的。在不需要外部能量輸入的情況下至少部分恢復致密體積的能力值得進一步研究。在循環(huán)負載下,這種部分恢復會產生類似磁滯的循環(huán)行為(圖 4)。圖 4. 在循環(huán)加載納米壓痕時,Lipon的形變恢復會導致類似滯后的行為盡管已經在應力消除的背景下討論了斷裂,但斷裂的起源通常要復雜得多。在傳統(tǒng)結構材料中,循環(huán)應力和應變會導致?lián)p傷累積,最終導致斷裂失效。活性電極材料對由主體結構中鋰的重復插入和脫除引起的循環(huán)電化學負載做出響應,其方式類似于對外部機械力的循環(huán)施加的結構響應。對于陰極,由此產生的變化導致在兩個不同長度和時間尺度上不可逆的損傷累積,并由不同的機制驅動:(i)多晶陰極顆粒中的晶間斷裂,以及(ii)單陰極顆粒中鋰化引起的位錯動力學和穿晶斷裂。電極顆粒的循環(huán)電化學應變導致尺寸變化,足以擴展固體電解質和陰極活性材料之間的界面裂紋。固體電解質內可以產生額外的裂紋,作為界面裂紋的延伸或作為新的斷裂表面,作為減少SSBs中大而復雜的應力的方法(圖 5)。現(xiàn)有的實驗證據表明,大多數此類界面破裂發(fā)生在第一個循環(huán)內,并導致初始容量損失。然而,這種裂紋的演變可能是一個循環(huán)過程,讓人想起疲勞裂紋的擴展;目前,還沒有足夠的實驗信息來自信地支持或拒絕這一假設。根據目前對固體電解質失效的理解,裂紋的形成對鋰通過陶瓷電解質隔膜的擴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大多數鋰誘導失效的理論處理都認為鋰絲是從金屬-電解質界面向電解質主體傳播的(模式I降解)。然而,鋰的還原和隨后的鋰沉積很容易發(fā)生在電解質內,遠離與鋰的界面(模式II降解)。最后,可以想象這樣一種情況,即鋰沿著多晶陶瓷電解質的晶界均勻地沉積,從而穿過電解質而不需要裂紋擴展。當電池內施加高電流密度時,這種情況可能會在泄漏電流非常高的情況下發(fā)生(圖6)。最近的研究對應變的起源以及SSBs各組成部分的應力消除機制提供了洞察力。最重要的經驗之一或許是,在較小的長度范圍內,鋰的強度是塊狀鋰的100多倍,因此無法放松在鋰電鍍過程中在界面上積累的應力。這就需要通過固體電解質釋放應力,通常會導致失效。電池因鋰離子擴散導致電解質破裂而失效,這是最關鍵的失效類型,也是最常研究的導致短路的失效類型。與突然短路相比,充放電循環(huán)下電池容量的降低雖然不那么明顯,但仍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這與陰極/固體電解質界面裂紋的形成有關。這兩種失效模式都與鋰、固體電解質和正極活性材料的長度尺度和額定力學以及它們在不斷裂的情況下耗散應變能的能力直接相關。盡管在了解這些關鍵材料的應力釋放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我們的認識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該研究對SSBs力學進行了綜述,并為構思和設計機械穩(wěn)健的SSBs搭建了一個總體框架,即:(i)識別和理解局部應變的來源;(ii)理解應變產生的應力,尤其是電池界面上的應力,以及電池材料如何應對應變。